李元纮(?—733年),字大綱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,祖籍滑州(今河南滑縣)。歷任涇州司兵參軍、雍州司戶參軍、好畤縣令、潤州司馬、萬年縣令、京兆尹、工部侍郎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戶部侍郎,中書侍郎,唐玄宗朝宰相。
為官“所歷咸有聲績”
李元纮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。曾祖父李粲,為隋朝屯衛大將軍,深得隋煬帝的信任,在隋末群雄逐鹿的時代風潮中,率眾歸附唐高祖李淵,被任為宗正卿,封應國公,賜姓李氏(李粲原本姓丙),不久,遷為左監門大將軍;祖父李寬,高宗朝為太常卿,封隴西郡公;父親李道廣,武則天時期為汴州刺史,萬歲通天元年(696年)遷任宰相,封金城縣侯。
李元纮以門蔭入仕,初為涇州(今甘肅涇川縣)司兵參軍。身為相門之子,李元纮卻絲毫沒有一般世家紈绔子弟輕浮奢靡的毛病,《舊唐書·李元纮列傳》稱贊他“少謹厚”,“性清儉。既知政事,稍抑奔競之路,務進者頗憚之”?!钤€自幼為人謹慎篤厚,品性清廉儉樸,做宰相以后,更加正氣凜然,稍稍壓抑追逐名利的風氣,那些企圖通過歪門邪道謀求升遷的人都十分忌憚懼怕他。
李元纮的“少謹厚”,“性清儉”,一身凜然正氣,使得他政聲大振,深受百姓的喜愛,仕途也一帆風順。他由涇州司兵參軍起步,繼而雍州司戶參軍、好畤縣令、潤州司馬、萬年縣令、京兆尹、工部侍郎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戶部侍郎,無論是身在朝堂還是主政一方,都干得風生水起,紅紅火火,“所歷咸有聲績”。
“南山可移,判不可搖”
唐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,時任雍州司戶參軍的李元纮接到普仁寺方丈的投訴,稱寺廟一盤大石磨被太平公主看中,正安排人準備強行運往京城。原來,太平公主游普仁寺,先燒香拜佛,再游覽寺院,無意間發現了安臥寺中一隅的石磨。石磨本是加工糧食的尋常之物,沒什么稀奇,然這盤石磨卻非同一般,實在是太漂亮了,堪稱石磨中的尤物,太平公主一瞥見它就不由眼前一亮,遂吩咐左右,將石磨搬運到京城公主府中。
這盤大石磨是寺院僧人們用來加工糧食的唯一器具,一旦失去它,將給寺院百余名僧眾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。方丈請求官府明鏡高懸,為寺僧主持公道,向太平公主討回石磨。
太平公主憑什么如此驕橫跋扈,明火執仗地將普仁寺傳承數百年的石磨攫為己有?她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,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,生平極受父母兄長的寵愛,極善權謀,連武則天都稱贊其“類我”,其時正炙手可熱,權傾朝野,滿朝達官顯貴爭相攀附。別說是一盤石磨,她即使要霸占整座寺院,恐怕也鮮有人敢說“不”字。
然而,這一回太平公主碰上了仗義執法的李元纮。李元纮明明知道太平公主權勢正盛,老虎的屁股摸不得,依舊公正執法,將石磨判歸普仁寺。
李元纮的頂頭上司雍州長史竇懷貞聞訊后非常驚恐,趕忙去找李元纮,軟硬兼施,警告他不要招災惹禍。李元纮對竇懷貞這種恃強凌弱、媚上欺下的行徑很是不屑,遂在原判決書空白處揮筆寫下:“南山可移,判不可搖也?!币饧唇K南山或許可以移動,但此案判決絕對不能更改。竇懷貞惱羞成怒,但面對大義凜然的李元纮也無可奈何。由這段歷史,后世也衍生出成語“執法如山”“南山鐵案”。
拆除碾硙造福一方
雍州“南山鐵案”,使得李元纮名聲大振。此后不久,李元纮遷任好畤縣令、潤州司馬,開元初年,轉任萬年縣令,時間不長又升任京兆尹,可見唐玄宗李隆基對李元纮的信任和器重。李元纮甫一到任,便接到朝廷詔令:立即疏通關中地區所有河渠。這道詔令事出有因。
其時,關中地區的河渠之上碾硙密布,泛濫成災,壅塞水流,嚴重影響農田灌溉,威脅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,百姓憂心忡忡,紛紛上書,呼吁朝廷盡快采取果斷措施,使田野能夠通水灌溉。
碾硙即利用水力驅動的石磨。據考,古代人類的糧食加工器具大體經歷了石磨盤、杵臼—手推磨、踏碓—畜力磨—水碓、水磨等幾個階段,唐朝時期,關中的碾硙業已相當發達。由于利用水力進行糧食加工的碾硙業利潤豐厚,富商大賈、王公權貴、宦官僧侶紛紛霸占水源,架設碾硙,經營謀利,太平公主、高力士、李林甫等顯赫一時的人物皆參與其中,其規模很大,利潤也相當可觀。其時,整個關中河渠之上,碾硙林立,百姓眼睜睜看著水流被強行截斷,水田禾苗枯焦,心急如焚。
碾硙不除,水田將面臨干涸之虞,百姓將陷入斷炊之憂;如果拆除碾硙,那碾硙背后的主人不是世家貴胄,便是王公權貴,豈有一個是好惹的!
然而,李元纮義無反顧,迅速組織起專門隊伍,將關中地區河渠之上所有碾硙全部拆除?!缎绿茣だ钤€列傳》載:“元纮敕吏盡毀之,分溉渠下田,民賴其恩?!?
唐玄宗李隆基聞報,大加贊賞。此后,李元纮歷任工部、兵部、吏部、戶部4部侍郎,加中大夫,“元纮因條奏人間利害及時政得失以奏之,上大悅,因賜衣一副、絹二百匹”。
立身清儉,家無儲積
開元十四年(726年),李元纮升任中書侍郎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(宰相),又加銀青光祿大夫,封清水縣男。
“元纮在政事累年,不改第宅,仆馬弊劣,未曾改飾,所得封物,皆散之親族。右丞相宋璟嘗嘉嘆之,每謂人曰:‘李侍郎引宋遙之美才,黜劉晃之貪冒,貴為國相,家無儲積。雖季文子之德,何以加也!’”——李元纮做宰相多年,不改換住宅,使用的車馬老弱破舊,也不曾更換裝飾,得到的封賞都悉數分贈給親族。右丞相宋璟對他贊賞有加,經常對人說:李侍郎引薦宋遙這樣的美才,黜退劉晃這樣的貪官,貴為宰相,家無積蓄。即使是季文子的德行,也不能超過??!
開元十七年(729年),李元纮罷相,外放為曹州刺史。開元二十一年(733年),李元纮被起復為太子詹事,不幸的是不到10日便因病離世,追贈太子少傅,謚號文忠。李元纮為官幾十年,立身清儉、不畏權貴、執法如山,砥礪風節,成就了一段佳話。